資源品價格改革難在何處
作者:六豐財務119 11-04 16:15
我們現在所處的是經濟快速增長、工業品產量倍增的“最好的時代”,同時也是資源過分消耗、環境重度污染的“最壞的時代”。資源危機不是快要到來,而是早已來到,稀缺的資源性產品,早應該迎來“稀缺”的價格。
我們的資源品價格在反映其真實利用情況時常常滯后,根源就在于過度依賴能源消耗的增長模式,以及資源品價格形成機制已經不合時宜。
“富則十塊當作一塊用,窮應一塊掰做兩塊花”,種種數據反映出我們早已不是“資源富翁”。
因此,“十一五”時期還未取得重大進展的資源品價格改革,將成為“十二五”時期的重頭戲。微觀經濟的價格改革將成為宏觀經濟大轉型的序曲。
“失靈”的價格信號燈
價格往往是市場經濟運行情況最靈敏的信號燈,信號燈失靈輕則造成“交通擁堵”,重則引起“車輛”不明方向、互相碰撞。
政府主導資源品價格為何會讓價格這個信號燈失靈?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資深電力專家沙亦強認為,我國現行資源品價格機制的形成有其歷史原因,它曾在一定時期指揮了我國復雜的經濟“交通狀況”。
“我國近些年經濟的高增速離不開資源品價格的相對穩定。”沙亦強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資源品價格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充當了政府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一項工具,“例如在煤價逐漸放開,價格上漲的時候,仍有電價作為‘防火墻’,以此來保證工業生產不會因為承受不了高電價而停止,物價指數不會因為電價提高而不斷被推高。”
而這種狀況也反映出一個事實——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長對能源消費過度依賴。華泰聯合在一份公開策略報告中統計的數據顯示:油、水、電、煤等資源品在CPI中的比重約為8.4%,在完全傳導的假設下,各類資源品每漲價10%,將帶動CPI上漲0.85個百分點,而且管道燃氣、柴油、液化天然氣價格的變化與PPI和PPIRM也具有相關性。
也就是說,如果政府對價格“把控不嚴”,資源品價格完全傳導的情形下,物價與制造業將面臨極大挑戰,這與我國前段時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策略是相違背的。
但反向推導,資源品政府定價模式,是人為割裂了資源品本身價格與以其為原料的產成品價格的傳導關系,從而讓這盞信號燈日漸失靈,現在國際經濟形勢和我國經濟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舊價格機制”的馬車顯然已經不能再上“新市場經濟”的高速公路。
“市場經濟中的資源品價格,首先應該反映市場真正的供需情況,由市場來配置資源。”沙亦強說,目前我國之所以經常出現資源短缺或局部過剩的矛盾,與價格未能充分市場化有關。
電荒、油荒、氣荒無一不是例證。如果電價能和煤價“聯動”、縮短成品油調價周期以及不設浮動限制,則一方面可以提高資源生產企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讓資源的配置更符合實際需求。
“而在新形勢下,資源品價格還應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與環境成本。”記者采訪的專家一致認為,無論是政府定價還是政府指導價,采取的都是成本核算法,而缺乏對資源稀缺程度與環境成本的反映。
有專家一針見血指地出:“此種價格缺陷直接導致了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占據主流地位。”但在嚴峻的資源與環境形勢下,如果沿用以往的“三高一低”增長模式,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不僅違背政府調結構、轉方式的指導政策,更將使我們在未來的國際經濟競爭中處于被動。
“目前我國依靠廉價資源、廉價勞動力輸出廉價工業品,暫時使出口增長得到保障,但也造成我國匯率被低估;然而隨著人口老齡化時代到來,可利用資源儲量降低,人力成本和要素價格不得不漲的時候,對缺乏技術支撐的中國產業來說將可能是滅頂之災。”
告別“一步到位”方法論
資源價格改革大致經歷了這樣一個歷程:上世紀80年代末資源價格改革方案已經形成;2005年10月發改委召開了“資源價格改革研討會”;2009年“資源價格改革”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被列為首要工作。然而,或因利益分配的復雜性,或因通貨膨脹的壓力以及政府保民生的顧慮,歷次改革一再被延遲。而在“十二五”開局之年,人們再次關注這支“老調”如何“新彈”。
在年初的“十二五”規劃綱要里,深化資源價格改革與環保收費改革被并列提出,“十二五”期間資源價格改革的總體思路表述為“建立健全能夠靈活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并在具體做法上涵蓋了完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推進環保收費制度改革和建立健全資源環境產權交易機制三大方面。#p#分頁標題#e#
經濟學家辜勝阻曾指出,中國制造業現在面臨“三荒兩高”,一是用工荒,制造業用工成本至少漲了20%,有的甚至漲了50%;二是錢荒,得不到貸款;三是電荒,特別是江浙停電對制造業影響較大。兩高則是高稅費、高成本。企業要么向上走轉型升級,要么向外走海外拓展,否則就會向下走被淘汰。
“勞動力成本上升是趨勢,錢荒、稅重、電荒則分別對應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要素價格政策,都是政策可作為之處。”另一位經濟學家巴曙松明確指出,“十二五”時期的政府政策中,要素價格改革將與貨幣、財政政策同等重要。
上述兩位經濟學家的觀點似乎都將一種“多箭齊發”的新改革思路置于更重要的地位,而非過去“一步到位”的“多了限、少了漲”、只動價格的方法論。
“不是要不要改,是怎么改,從哪里改”,沙亦強直言,“資源品價格改革的根本是體制改革,是政府職能的轉變,要從發展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即降低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干預程度,從而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
價格改革與配套措施需同步推進
華北電力大學電力市場研究所所長張粒子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價格充分市場化是要建立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因此價格改革要與一些體制、財稅等配套改革措施同步進行而不是單一先行。
“這包括培育充分競爭的市場主體,以及建立清晰的市場交易規則。”沙亦強以電價改革為例,指出要使電價充分市場化,發電端要有發電企業間的競爭,配售電端應有售電公司的競爭,這樣競價上網才有可能,終端用戶才能比價買電,同時,對輸電成本的核定要更清晰透明。
“國家之所以叫停了原本實施的大用戶直購電試點,是因為現在還不具備做直購電的條件,放開售電權只會變成個別耗能產業享有‘優惠電價’。”沙亦強說。
申銀萬國市場研究總監桂浩明對本報記者表示,大力推進資源價格市場化改革的同時也要考慮到不同階段可能會因價格變化過大對市場產生影響,特別是和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資源品價格不宜劇烈波動。
“在資源品價格滿足供需和反映真實性兩種功能時,政府扮演的角色不應是決定價格,而是用財政、稅收等政策去引導。”沙亦強說,這也體現了價格市場化改革不是完全由市場決定價格,而是以市場定價為主、政府監管為輔的思路。
今年11月1日正式實施的新資源稅即是政府用稅收政策引導市場價格的一個例子。根據新資源稅規定,油價和氣價由從量計征轉向從價計征,即從以往按開采數量征稅正式改為按銷售額征稅。
開征資源稅體現的是對資源有效利用、有償使用。有權威機構以2010年的資源產量和企業銷售額分別計算,征稅方式的不同讓企業多繳稅上百億。
誠如沙亦強所言,低效率、低環境成本的資源價格嚴重阻礙了經濟結構的轉型,資源品價格改革是不得不走的一步,盡管在價格市場化的初期,的確會給出口以及一些傳統產業造成不利影響,“但這是改革必須付出的代價”。
這項早該啟動的改革已經停滯了很長時間,在產業結構亟待調整與經濟增長方式必須轉型的現在,決策層已經從過去“欠賬”給現在造成的矛盾中,清楚地認識到“沒有改革最好的時機,只有不得不做的選擇”。
我們的資源品價格在反映其真實利用情況時常常滯后,根源就在于過度依賴能源消耗的增長模式,以及資源品價格形成機制已經不合時宜。
“富則十塊當作一塊用,窮應一塊掰做兩塊花”,種種數據反映出我們早已不是“資源富翁”。
因此,“十一五”時期還未取得重大進展的資源品價格改革,將成為“十二五”時期的重頭戲。微觀經濟的價格改革將成為宏觀經濟大轉型的序曲。
“失靈”的價格信號燈
價格往往是市場經濟運行情況最靈敏的信號燈,信號燈失靈輕則造成“交通擁堵”,重則引起“車輛”不明方向、互相碰撞。
政府主導資源品價格為何會讓價格這個信號燈失靈?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資深電力專家沙亦強認為,我國現行資源品價格機制的形成有其歷史原因,它曾在一定時期指揮了我國復雜的經濟“交通狀況”。
“我國近些年經濟的高增速離不開資源品價格的相對穩定。”沙亦強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資源品價格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充當了政府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一項工具,“例如在煤價逐漸放開,價格上漲的時候,仍有電價作為‘防火墻’,以此來保證工業生產不會因為承受不了高電價而停止,物價指數不會因為電價提高而不斷被推高。”
而這種狀況也反映出一個事實——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長對能源消費過度依賴。華泰聯合在一份公開策略報告中統計的數據顯示:油、水、電、煤等資源品在CPI中的比重約為8.4%,在完全傳導的假設下,各類資源品每漲價10%,將帶動CPI上漲0.85個百分點,而且管道燃氣、柴油、液化天然氣價格的變化與PPI和PPIRM也具有相關性。
也就是說,如果政府對價格“把控不嚴”,資源品價格完全傳導的情形下,物價與制造業將面臨極大挑戰,這與我國前段時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策略是相違背的。
但反向推導,資源品政府定價模式,是人為割裂了資源品本身價格與以其為原料的產成品價格的傳導關系,從而讓這盞信號燈日漸失靈,現在國際經濟形勢和我國經濟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舊價格機制”的馬車顯然已經不能再上“新市場經濟”的高速公路。
“市場經濟中的資源品價格,首先應該反映市場真正的供需情況,由市場來配置資源。”沙亦強說,目前我國之所以經常出現資源短缺或局部過剩的矛盾,與價格未能充分市場化有關。
電荒、油荒、氣荒無一不是例證。如果電價能和煤價“聯動”、縮短成品油調價周期以及不設浮動限制,則一方面可以提高資源生產企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讓資源的配置更符合實際需求。
“而在新形勢下,資源品價格還應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與環境成本。”記者采訪的專家一致認為,無論是政府定價還是政府指導價,采取的都是成本核算法,而缺乏對資源稀缺程度與環境成本的反映。
有專家一針見血指地出:“此種價格缺陷直接導致了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占據主流地位。”但在嚴峻的資源與環境形勢下,如果沿用以往的“三高一低”增長模式,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不僅違背政府調結構、轉方式的指導政策,更將使我們在未來的國際經濟競爭中處于被動。
“目前我國依靠廉價資源、廉價勞動力輸出廉價工業品,暫時使出口增長得到保障,但也造成我國匯率被低估;然而隨著人口老齡化時代到來,可利用資源儲量降低,人力成本和要素價格不得不漲的時候,對缺乏技術支撐的中國產業來說將可能是滅頂之災。”
告別“一步到位”方法論
資源價格改革大致經歷了這樣一個歷程:上世紀80年代末資源價格改革方案已經形成;2005年10月發改委召開了“資源價格改革研討會”;2009年“資源價格改革”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被列為首要工作。然而,或因利益分配的復雜性,或因通貨膨脹的壓力以及政府保民生的顧慮,歷次改革一再被延遲。而在“十二五”開局之年,人們再次關注這支“老調”如何“新彈”。
在年初的“十二五”規劃綱要里,深化資源價格改革與環保收費改革被并列提出,“十二五”期間資源價格改革的總體思路表述為“建立健全能夠靈活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并在具體做法上涵蓋了完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推進環保收費制度改革和建立健全資源環境產權交易機制三大方面。#p#分頁標題#e#
經濟學家辜勝阻曾指出,中國制造業現在面臨“三荒兩高”,一是用工荒,制造業用工成本至少漲了20%,有的甚至漲了50%;二是錢荒,得不到貸款;三是電荒,特別是江浙停電對制造業影響較大。兩高則是高稅費、高成本。企業要么向上走轉型升級,要么向外走海外拓展,否則就會向下走被淘汰。
“勞動力成本上升是趨勢,錢荒、稅重、電荒則分別對應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要素價格政策,都是政策可作為之處。”另一位經濟學家巴曙松明確指出,“十二五”時期的政府政策中,要素價格改革將與貨幣、財政政策同等重要。
上述兩位經濟學家的觀點似乎都將一種“多箭齊發”的新改革思路置于更重要的地位,而非過去“一步到位”的“多了限、少了漲”、只動價格的方法論。
“不是要不要改,是怎么改,從哪里改”,沙亦強直言,“資源品價格改革的根本是體制改革,是政府職能的轉變,要從發展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即降低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干預程度,從而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
價格改革與配套措施需同步推進
華北電力大學電力市場研究所所長張粒子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價格充分市場化是要建立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因此價格改革要與一些體制、財稅等配套改革措施同步進行而不是單一先行。
“這包括培育充分競爭的市場主體,以及建立清晰的市場交易規則。”沙亦強以電價改革為例,指出要使電價充分市場化,發電端要有發電企業間的競爭,配售電端應有售電公司的競爭,這樣競價上網才有可能,終端用戶才能比價買電,同時,對輸電成本的核定要更清晰透明。
“國家之所以叫停了原本實施的大用戶直購電試點,是因為現在還不具備做直購電的條件,放開售電權只會變成個別耗能產業享有‘優惠電價’。”沙亦強說。
申銀萬國市場研究總監桂浩明對本報記者表示,大力推進資源價格市場化改革的同時也要考慮到不同階段可能會因價格變化過大對市場產生影響,特別是和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資源品價格不宜劇烈波動。
“在資源品價格滿足供需和反映真實性兩種功能時,政府扮演的角色不應是決定價格,而是用財政、稅收等政策去引導。”沙亦強說,這也體現了價格市場化改革不是完全由市場決定價格,而是以市場定價為主、政府監管為輔的思路。
今年11月1日正式實施的新資源稅即是政府用稅收政策引導市場價格的一個例子。根據新資源稅規定,油價和氣價由從量計征轉向從價計征,即從以往按開采數量征稅正式改為按銷售額征稅。
開征資源稅體現的是對資源有效利用、有償使用。有權威機構以2010年的資源產量和企業銷售額分別計算,征稅方式的不同讓企業多繳稅上百億。
誠如沙亦強所言,低效率、低環境成本的資源價格嚴重阻礙了經濟結構的轉型,資源品價格改革是不得不走的一步,盡管在價格市場化的初期,的確會給出口以及一些傳統產業造成不利影響,“但這是改革必須付出的代價”。
這項早該啟動的改革已經停滯了很長時間,在產業結構亟待調整與經濟增長方式必須轉型的現在,決策層已經從過去“欠賬”給現在造成的矛盾中,清楚地認識到“沒有改革最好的時機,只有不得不做的選擇”。
分享:
上一篇:11月湖南PPI同比上漲4.9%
下一篇:內地與香港簽署CEPA8
瀏覽排行 最新發布
- 01衛生部:研究血液制品 ...2019-11-04
- 02中國人民銀行發放61 ...2019-11-04
- 03民政部擬規定基金會重 ...2019-11-04
- 04應健全保障房建設投融 ...2019-11-04
- 05全國金融工作會議1月 ...2019-11-04
- 06陶瑞芝:鼓勵央企向上 ...2019-11-04
- 07半月談:把脈2012 ...2019-11-04
- 08上海市房管局副局長龐 ...2019-11-04
- 09通用航空業補貼即將落 ...2019-11-04
- 01資產審計之銀行存款收 ...2019-11-04
- 02資產審計之審查現金收 ...2019-11-04
- 03資產增減變動審計2019-11-04
- 04溫家寶元旦到湖南看望 ...2019-11-04
- 05北京今年將試點家具以 ...2019-11-04
- 062012年經濟領域新 ...2019-11-04
- 07北京市屬國企2011 ...2019-11-04
- 08生肖郵票帶動整體郵市 ...2019-11-04
- 09非美貨幣上漲金價高位 ...2019-11-04